2011年2月6日

再平衡再管制的機會與挑戰(1)---亞幣投資商品的崛起



自從金融海嘯以來,整個國際經濟金融趨勢,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。最大的變化,當然是人們對於國際經濟金融制度的看法,出現了變化。金融海嘯以前,主流經濟思想是自由經濟,小政府,自由貿易,但在金融海嘯之後,主流經濟思潮慢慢往新凱因斯靠攏,這也帶出了未來國際經濟金融的兩大趨勢,我稱為兩個R—Re-balancing(再平衡) 與 Re-regulation(再管制)。

這兩大趨勢有時候並不完全是無關,在某些時刻是相輔相成的。最近聽到幾個同行的消息,發現美國有不少的投資公司,今年以來的首要計劃,都是不約而同的想要擴張他們在亞洲,尤其是香港的據點。這與再管制與再平衡的邏輯思維不謀而合。

為什麼美國公司今年都打算擴大香港的據點? 首先,美國投資界過去那個沒有管制,橫衝直撞的年代已經過去,取而代之的是對投資界的仇視(被怪罪成金融海嘯的禍首之一),越來越嚴格的管制,這對於投資是很綁手綁腳的,出走的念頭因此就大了起來。問題是,要走到哪邊去? 亞洲在這回金融風暴受傷最輕,看起來前途大有可為,更重要的是,過去靠著製造業崛起的亞洲,面對西方國家的壓力下需要更平衡的發展模式,金融業,服務業將會是下一個發展的重點。

這是最近舉辦的亞歐經濟論壇中,發表的一篇論文,裡面有一張表,我覺得非常有趣,值得大家參考。



從這個表當中,大家可以看到幾件事情,首先,不管在國際貿易或是PPP調整過之後的GDP,亞,歐,北美已經幾乎鼎足而立。但是,亞洲提供的金融資產,
發行的國際債券,甚至亞幣被納入國際貨幣準備比重中,相對於亞洲在GDP或貿易比重來看,都相對偏低。這其實提供了投資界一個相對優質的切入點,這也是我猜想今年到明年當中,投資界會開始搶進亞洲,發行以亞幣計價的金融商品。 這樣的題材,也值得台灣投資業界密切關注。


聲明

本blog文字純屬本人個別研究心得,不代表本人服務公司之意見。
本blog刊載的所有訊息、資料、條件、限制及敘述會不時變更。所有訊息及資料包括文字、圖片、連結及其他内容是按“當時”或“當時有效”的實際情況發佈,本人與公司不保證有關訊息及資料的準確性、合適性及完整性,亦明確聲明不對其中之錯誤或疏漏負責。本blog對任何證券、基金及他項投資所發表的意見或觀點並不預示該證券、基金或他項投資的未來或可能之表現。訊息中可能含有任何國家、市場及企業的未來之發展或財務表現的前瞻性言論,該言論只屬推測,而實際情況或結果可能有所偏差,讀者應對其相關性、準確性及充分性自行作出評估,並對有關評估進行認爲需要或適合的獨立調查。本blog所發表的任何意見或估計皆出於一般性原則,不得視爲專業意見而依賴之。本人或所屬公司不對任何依賴本網站訊息、意見及估計行事而蒙受損失的讀者、人士或群體負責或保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