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金融海嘯以來,整個國際經濟金融趨勢,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。最大的變化,當然是人們對於國際經濟金融制度的看法,出現了變化。金融海嘯以前,主流經濟思想是自由經濟,小政府,自由貿易,但在金融海嘯之後,主流經濟思潮慢慢往新凱因斯靠攏,這也帶出了未來國際經濟金融的兩大趨勢,我稱為兩個R—Re-balancing(再平衡) 與 Re-regulation(再管制)。
這兩大趨勢有時候並不完全是無關,在某些時刻是相輔相成的。最近聽到幾個同行的消息,發現美國有不少的投資公司,今年以來的首要計劃,都是不約而同的想要擴張他們在亞洲,尤其是香港的據點。這與再管制與再平衡的邏輯思維不謀而合。
為什麼美國公司今年都打算擴大香港的據點? 首先,美國投資界過去那個沒有管制,橫衝直撞的年代已經過去,取而代之的是對投資界的仇視(被怪罪成金融海嘯的禍首之一),越來越嚴格的管制,這對於投資是很綁手綁腳的,出走的念頭因此就大了起來。問題是,要走到哪邊去? 亞洲在這回金融風暴受傷最輕,看起來前途大有可為,更重要的是,過去靠著製造業崛起的亞洲,面對西方國家的壓力下需要更平衡的發展模式,金融業,服務業將會是下一個發展的重點。
這是最近舉辦的亞歐經濟論壇中,發表的一篇論文,裡面有一張表,我覺得非常有趣,值得大家參考。

從這個表當中,大家可以看到幾件事情,首先,不管在國際貿易或是PPP調整過之後的GDP,亞,歐,北美已經幾乎鼎足而立。但是,亞洲提供的金融資產,
發行的國際債券,甚至亞幣被納入國際貨幣準備比重中,相對於亞洲在GDP或貿易比重來看,都相對偏低。這其實提供了投資界一個相對優質的切入點,這也是我猜想今年到明年當中,投資界會開始搶進亞洲,發行以亞幣計價的金融商品。 這樣的題材,也值得台灣投資業界密切關注。